close

2017.9.16 自學讀書會討論紀錄 - 瑟谷學校

 

21751735_10155644752208232_965568261939494216_n.jpg

 

「為什麼要唸瑟谷呢?」

因為我們可以很快認識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分別,瑟谷學校這一本書極為分明地闡述體制外的實況。

 

 

阿雅率先分享:

 

「瑟谷學校對我來說超合,恨不得把愛心送進去!

如果讀書時念這個學校,我就不會有憂鬱症還有太多掙扎。

 

我喜歡這本書寫出很清楚的運作,先前看一本寫育幼院,並沒有看到它細說,直到看了瑟谷就感到清楚、真實。

 

混齡這段最讓我記憶深刻,我有很大的感觸。

在共學的時候,我看到阿ㄏㄨㄥ、亮亮、若曦她們對愛心的影響。

 

由於國高中沒有在混齡的環境下長大,所以不喜歡小孩 ; 其實,是不知道該怎麼跟小孩相處。但是在共學裡面就可以看出混齡的優點。」

 

阿雅望向梅子:「咦,我不曉得...暖蛇有混齡嗎?」

梅子說明:「在大活動,例如:潛水週是有。學習週是分開的。」

 

阿雅繼續說著:「我想去瑟谷工作是因為混齡的和諧感。」

「從學開車,我就感受到學習需要一個『需求』被引發。像是我學開車想要有桌子、椅子很多配備,才引發我學習的動力。」

 

社團會因學生的需要而成立,後來也因學生的不需要而解散,這一點讓阿雅提出來,其中訴說到成立但又消失的殘酷。

 

梅子反問:「社團的開始與結束,跟殘酷有什麼關係?」

阿雅回答:「因為教師是需要生計的,這是很現實的問題。我在思考,如果真的成立了瑟谷,老師或是我是老師,會用什麼心情去看待?」

 

古錐回饋:「關於薪水的部分,妳可以問問芷芳。妳可以看到他對教育的熱血。」

MIlO:「他們會願意這麼做,是因為到達興趣、生活、工作的結合,跟瑟谷這本書一樣。沒有把資本主義放在裡面,教育工作者從瑟谷學校當中看到個人的成長、嚮往。」

 

蛋餅分享:

 

「這以小說的範疇來說,就是介紹瑟谷的日常作品。

 

我比較在意的是『需求』。我對這些做法並不意外,或是驚訝。我比較好奇他們對於現實這件事情如何從兒童的需求去構成學習,因為他沒有去提是從什麼需求去演變成這個樣子。我想做這個提問,因為這本書都是有了『需求』才去構成『學習』。

 

像是書中提到的,小孩投注在釣魚的緣由是什麼?例如,一位大孩子有多五年的學習生活經驗,是如何去影響小一點的孩子?」

 

大家針對蛋餅提出的問題,以他有玩團為熱衷作為背景,再把問題拋回他。

 

阿雅:「你在讀書時接觸音樂嗎?」

蛋餅:「國小開始。」

梅子:「那你怎麼會持續到長大?」

蛋餅:「因為對這件事沒有大大的失望過。」

梅子:「沒有干擾你。沒有唱錯的經驗,也沒有被指導。」

蛋餅:「我對唱錯沒有意見。我對指導也還好,我會自己消化,我會選擇要還是不要。應該是說,這段路沒有致命的打擊。像是學數學,如果每天都逼你學,那有一天一定會出事。」

 

德美:「那你想問的是,如何延續下去嗎?」

蛋餅:「有一章節提到養動物的人,過一陣子就沒興趣了。這個部份我覺得是另一個問題,因為瑟谷可以接受停止。我好奇的是學習的源頭,一個做法,如何讓需求不被中斷,如何產生沒有干擾。瑟谷如同一個自主社會,跟美國當時的文化有關係,當你有一個脈絡的時候都可以有一席之地,回頭看那時,比照現在的社會,該如何調配?」

 

MILO:「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深刻 - 『不教導也不引導』。」

梅子:「大人的需求不會放在小孩身上,小孩就不會被干擾,小孩很容易可以跟自己在一起,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需求,可能很短,也可能很長,但是大人都支持。像是學數學,有的小孩只想學到加法減法就走了,等他需要的時候再回來。」

 

Milo:「延續,不是刻意操作什麼,而是自然而然的安排。其他的孩子也面對到他的需求沒有被評價、打斷或是干擾。」

古錐:「是不是教學生沒有報任何期待,所以沒有讓學生有壓力。因為有了期待,小孩就會變成『怎麼做才會更好』。」

 

宜真:「我和李荔討論過如何產生需求。我在思考為什麼我會知道自己喜歡文字、我妹會知道自己喜歡設計、李荔為什麼也是,而她們一樣都喜歡幾何圖形,或是樂高積木類似的東西。這到底怎麼來的?我媽以前會對我講故事,我一樣玩過樂高,我卻沒有在樂高中獲得興趣。生活中有很多東西的刺激,讓我知道我想選擇什麼東西,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興趣。」

 

德美:「瑟谷就是有很多的環境和器具去讓學生想去了解,對小孩來說,他有機會碰到,他就會想要去學習。如果之後要自學,需要面對的就是環境還有師資,如果小孩想要,但是反而沒辦法滿足這個小孩該怎麼辦?」

Milo:「我會想要做的是帶孩子去接觸不同經驗、人事物的可能性。瑟谷把學習的觸角直接延伸到外面的世界,像是水門世界,讓小孩會想去討論,會實際的跟外面世界做出處。」

德美:「讓我很興奮的事情就是這個,活在這個世界上。書中這句話很內化到我心中,『當你活生生在世界的時候,你得到的東西是最有興趣的。』。」

 

梅子在此做一個總結。

以瑟谷的教育核心是不想主動幫小孩給出需求,另一方面,瑟谷是想確定出小孩到底有沒有確定。而資源是浮動的狀態,當一開始為了滿足需求而出現的資源,就變成往後的主動資源。

 

阿雅:「P.119講到混齡與學習之間的關係,小的孩子可以看大孩子去提早學習到。打破基本的階層。」

所有人都可以是老師。梅子笑說:「連大樹也可以。」

 

品蓁老公分享:

 

「我想分享釣魚那一篇。

 

瑟谷不在乎小孩釣魚的時間,等他釣膩了就會結束。但是家長依然會擔憂。有一段時期,家長把學生都送去學校,家長一開始會接受學校的方式,但是到一段時間,家長還是會提示一下,『差不多了,該停了。』這跟我的小時背景有一樣的感觸,我花一段時間打電動,父母還是不希望我繼續打。家長並不是真的放手。但是,不管釣魚會釣多久,同樣的這一件事情,他依然會學到東西。我們接收到的教育都沒辦法得到這本書提到的方式。」

 

「後面有一章節是山谷的攀岩,溪流,書中告訴我們不用限制小孩子,這個地方就是長這樣,小孩子自己會保護自己。我們曾經讓浩浩爬到樹上,當他想下來的時候,我們沒有伸手,最後他自己爬了下來。不給幫助,到底是好,還是不好?他能從不給幫助的情況下學習堅強。那如果要給幫助,該給多少?」

 

梅子:「從釣魚裡面,我看到小孩子從釣魚裡建立的釣魚途徑,建立出學習途徑跟樣貌。這是學校教育無法提供的。釣魚的章節能夠簡略還有快速去理解學習途徑這件事情。」

 

德美:「我想問的是,小孩堅持一件事情又堅持太久,我們會覺得恐慌,會不會是因為那件事情是不對的?還是希望他多元?」

浩浩爸爸:「我會是趨向多元的想法。我說說一個今天看到的新聞,算是題外話的分享。日本多了很多奇怪的職業。像是租人。如果要結婚了或是需要一個看起來有威嚴的長輩,都可以租人,一年竟然還有五千件需要,營業額很高。回到德美說的,我會不會擔憂小孩一直執著做一件事情,也許他會新創一個產業。」

 

德美:「我自己在想那個焦慮。是擔心小孩沒有成就嗎?在瑟谷裡面有校長在緩解家長的焦慮。黃武雄講過,『學習是從很窄的,慢慢變寬廣』,像是從釣魚事件慢慢延伸出去。」

梅子:「釣魚的事情就像是照出通才教育的問題。體制內的學校要學生一次學很多科目,反而一樣都不精通。」

 

宜真:「我在釣魚這章節看到的是學校的態度讓我很感動。瑟谷給予家長是正面的態度,而不是把焦點對著家長,指著他說怎麼不去放手給孩子學習。」

 

接下來德美提出一個疑問,大家討論了一群家長自學與自學學校的差別。這個議題牽涉到實務面的運行模式,可以放在之後的日子,累積了自學的概念再做討論。

 

-

曉妤分享:

 

「對我而言,有個恐懼在裡面。

 

好孩子與壞孩子的章節,我像是好孩子,活在這個框架中需要一直拆解,我感覺好大的風險,沒辦法期待小孩要往哪裡走,引導孩子、不給孩子東西,這些真的好嗎?我看到很大的風險和恐懼在裡頭,每個家庭受到的環境都是不一樣的,我會覺得這是有很多的焦慮,但是可以實行在自己身上都ok的。」

 

宜真:「我有感同身受的是,我會很害怕一個決定背後的未知。」

 

阿Sang:「選學校就是一個不同的轉捩點。選學校和學生都是一個選擇,人脈都是從學校建立起來的。」

 

Milo:「大家對於什麼是好的,有不同的想法。對於冒險,是一個機會,如果可以在20歲可以知道幹嘛,那就已經很棒了。」

 

曉妤:「如果各位的小孩做麥當勞打工,也是很快樂嗎?快樂的基礎是經濟。」

蛋餅:「或許我的部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。我自己是我只要活得下去,我就甘願。如果未來他是超商店員,但是如果超商店員沒辦法滿足他的需要,他就會自己往上走。」

梅子:「我曾經做過類超商店員,我真的很樂在其中。我會去研究這些差別。」

古錐:「我公公也是這樣想,自學是新新人類的選擇,至少不要失敗的。什麼叫做失敗的?我自己想的是,錢會影響父母,如果父母本身就需要賺錢,金錢是一個焦慮點,自此會延伸出對小孩的期望。梅子曾經有一句話打動我:『不快樂連飯都吃不下。』。」

蛋餅:「這句話的基礎是『活的下去』。」

Milo:「活下去很難嗎?看你每天要吃鰻魚飯還是滷肉飯?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是底線。」

梅子:「如果對自己做什麼是認同的,就會甘之如飴。」當自學的孩子能夠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,就算他窮困潦倒,他也會去接受自己的選擇。

浩浩爸爸:「小孩可以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,只要他能養活自己。」

 

曉妤:「有一個朋友推偏鄉教育,沒有支薪。我覺得這樣的歷練並沒有不好。」

梅子:「一年體制中畢業的有十萬人,其中有兩千人沒有被壓垮。同一年自學畢業的有一百人,這一百人跟兩千人雖然還是少數,但是那些小孩有自信還有回饋社會的機率,還是多的。」

 

天宇分享:

 

「我很少看共學的書,PET是第一本,瑟谷學校是第二本。

 

我跟一般爸爸一樣,有很多疑問,每看一個章節,我就會記下一個問題。

我看這本書,我覺得作者想講什麼?我在找這個答案,我瀏覽了序跟後序,再去讀整篇文章。

 

瑟谷提到,『自由、尊重、責任、支持』原序寫得非常好,更能理解序裡面在講什麼,責任感引發出人人平等,因此引發混齡制。

 

我們的社會階級制度不是在看有沒有能力而已,與好時機、朋友都有關聯。我們不能保證瑟谷的小孩出去社會之後,真的能比一般人還快樂嗎?瑟谷把這個作為書的陷阱,但困境呢?我們該怎麼證明出小孩能面對困境。」

 

梅子聽到這句疑問,緊接插話:「50年之內沒有其他瑟谷的書籍,之後才有會玩才會學,內容包含研究。這樣的小孩的心態是轉變成『他們不認為是困境』。」

 

天宇:「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。

 

我的問題是以下:

1.我們受到傳統的教育體制,跟瑟谷的小孩比較,小孩會如何解決問題?

2.家長本身是最重要的,家長必須要有瑟谷的精神。而小孩送去瑟谷也有朋友、經濟之間的關聯。

 

今天早上我自己得到解答,就是『相信』先前看過電影神力女超人,當她面對質疑『為什麼要去救人?』她就是一個相信。回到瑟谷的理念,就相信吧!因為如果用資本主義、統計學去討論瑟谷,那正是違反瑟谷精神。」

 

蛋餅:「我比較想去了解有什麼樣的書籍是以體制內去研究瑟谷學校的內容,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他們。」

 

阿雅:「我想分享,先前我去查了為什麼台灣工時都要至少八小時,原來是遵循國際,但是我發現,法國是提出工作時數要八小時以下,原來八小時是最高值,那台灣的革命沒有去往回追朔也沒有做研究。」

 

德美老公分享:

 

「我最大的感觸是,我能不能做出支持。選擇體制內與體制外,可能都有好的結果跟壞的結果,另外一個是如何有熱情去持續學習。

 

我希望我如何在體制外讓小孩學習,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找到熱忱。」

 

浩浩爸爸:「過程比結果重要,無論結果是好,或是不好。剛剛Milo有提到豐榮比喻過買車的概念,我認為自學就像是百元樂透販賣機,可能掉一台小鑰匙圈或是Iphone 7,有點像是賭注,不知道結果好不好,但是家長和小孩都是開心的。」

 

 

阿Sang在最後提出自己陷入天平兩端在做取捨,思考著要請托育姊姊還是送去幼稚園。梅子說了,自己有多想要選擇哪一個,就會去選擇出來,為了那個想要而去創造環境

 

(完)

 

讀書會的延伸話題:

自學學校與自主自學團的運作差異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