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自從去年朋友邀約去聽一場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的講座之後,我留下了資料,今年email收到了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課程簡介。

 

 

image.png

來自人本教育基金會的父母成長班課程內容
 

 

由於向來都是以工作、家庭為重,對生活還沒有過多積極態度去尋找補充內涵的課程,通常進修的資訊都是來自積極行動派的媽媽,幸好在今年我得到他們的課程簡介,看到「傳愛溝通工作坊」的內容,心裡非常開心,自己能夠用平日累積的財富投資想學的課程,而且還是能學習親子教育的內容,我相信這筆開銷對我來說一定是獲益良多,於是沒多想就報名了。只是有點可惜是第一堂課因工作到台北出差,所以必須請假,不過也很慶幸公司的彈性讓我有機會參與接下來的課程,只有損失一次的聆聽並不會使我太懊惱。

 

3/30 檢視破壞性語言的影響  十二個絆腳石

講師:人本三重青少年基地館長  江思妤

 

什麼是破壞性語言?不見得是惡毒的話語才能造成破壞性強大的威力。破壞性語言的意思是:大人回應小孩的話當中,裡頭會造成裂痕的字詞。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去檢視自己的回答:「這種回覆是否會造成裂痕?」

 

那麼,哪種回覆會造成裂痕呢?以下舉例幾個方向:

1.說理:小孩在學校被老師罵,回來告訴你,而你對他講道理。

2.下判斷:直接給小孩一個斷語,等於把話說死了。

3.加油、沒關係

以上都會造成一個情形:大人變成句點王。這三種回覆都會讓整段對話句點掉。

 

課程之中,講師江思妤舉了三個例子,大家可以思考一下,如果今天是你的小孩,你會怎麼回應呢?

 

13310345_10154174837963232_8978591336539790151_n.jpg
2016.05.31 悅甯1y1m26d 撥出自己的衣服是她那一陣子的日常樂趣

 

 

情境一:

小孩:「媽,我上課講話被老師罵。」

大人:「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」

 

我在這裡的練習回答:「老師很生氣嗎?」(建議:沒有順著孩子的對話往下了解)

有些回答是:「上課就不可以講話啊!」、「誰叫你講話?」(建議:屬於說理、下判斷的回應)

而值得學習的回覆是「發生了什麼事,那你還好嗎?」

 

建議大家可以順著孩子的話題往下走,延續他所跟你分享的事情,才能進一步了解事情的全貌

 

13775803_10154320382993232_8868481098746853986_n.jpg
2016.07.25 和外婆、香港乾媽的第一次蘭嶼行。這天在墾丁尋覓私房海灘-星砂灘。悅甯熱愛泡在海水裡,小小身子隨著海浪起伏而微微搖晃著,她會因為潮水襲來而雀躍大笑

 

 

情境二:

小孩:「今天張小明打我。」

大人:「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」

 

我回答:「他為什麼要打你?你是不是很難過?」

(建議:這種回答變成把焦點放到別人身上,而不是自己的孩子身上。父母必須練習把焦點回到小孩身上

能夠以關心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的感覺,例如:「你有沒有受傷?是不是很痛?還好嗎?」

 

16640679_10154947120913232_3102024204168802044_n.jpg
2017.02.09 洗澡最好玩的事情就是玩消不掉的泡泡

 

 

情境三:

小孩:「我不要穿外套。」

大人:「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」

 

這一題使我深深有感。一直以來,我的感冒都是源自於疏忽天氣的變化,我不懂得看天氣預報,事實上我很仰賴父母的資訊,「今天會變天喔!」、「這禮拜會下雨」,我從未獨立去了解未來天氣,以致氣溫驟降,我已經來不及加穿衣服了,直到當了媽媽之後才明白,身為父母總是替小孩決定今天該穿怎麼樣子,有天我看著悅甯,突然意識到,「她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會冷、什麼時候會熱才對!」

 

從那次之後,我在決定要給她加穿外套或是多穿一件之前,我都會問她一句:「會冷嗎?要不要穿?」

 

父母一起練習邀請小孩自己做決定,因為溫度這種來自體感,自然而然會感受到的感覺,這是身為人與生俱來的本能,我們應該要把決定權還給小孩,讓他懂得分辨現在是冷,還是熱,而不是教出「熱到流滿身汗,卻還是不懂得要脫下外套的孩子。」

 

15781804_10154828360148232_8370465107299366888_n.jpg
2017.01.02 霧峰落羽松 - 悅甯很習慣被拍照,她明白拍照的流程和回應方式會是什麼,於是在看到鏡頭和聽到關鍵字,她比出ya的手勢

 

 

現場每一位父母的孩子都比悅甯年紀還大,他們分享到遇到各式各樣這種生活需求的對話。「我不要帶雨傘!」「我不要吃了!」「我不要.....」

 

而父母憂心小孩的身體狀況通常會成為剝奪小孩決定的主因。說到底,確實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,但撥開外層直搗深層會發現,這樣卻播下日後喪失自主權的種子。

 

父母該還給小孩決定權,再以口頭補充自己的擔憂,我想,這種對話流程在華人教育習慣裡面是相當缺乏的,就從今日開始練習做起吧!多說一點內心話,取代片面表層之詞,我們的做法都是為小孩作出示範。

arrow
arrow

    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